往期精选
罗浮校长日书千字文89——罗浮山的行为目标
学做什么样的人?这和学生的素质、能力发展要素有关。
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看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这被笼统称之为“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关于人的培养目标的形成影响深远。
在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看来,大学教育也是要培养通才的,所以称之为“通才教育”,在他的通才教育体系里,明确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群育”的六育思想,并且以此设立课程,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的在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三好学生”的培养,大致源自于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一延续了多年的人格传统,曾被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达到这三点,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成为人类的模范。
所以,以“德智体”为基准,抽取出中国文化里“仁”的本体性目标,以“人-人”相关的“群”来界定,就构成了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教育目标系统:行为标示下的德智体群,这个系统可以用“易经树状结构”图来表示:
(易经树状结构图)
分析中国式教育目标是从下往上看的,在这个教育目标体系里,重视了“行”的核心价值,这里的“行”有两重含义,一是“中行”,即:居于中位,中庸而行;二是“时行”,居于“时位”,与时偕行。
这也就构成了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叫的基本方法论:中庸而行,与时偕行。
先说“中庸而行”,就是不偏不倚,中道折衷,避免极端盲目。特别是孔子思想里面的“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以及“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强调了避免非此即彼的思想,融合了空间上的“中”和价值上的“庸”,从而变得中而有用,切近人的生活生命中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以及“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则带着极大的宽容,将人格两端归于一端,是对人的自然性的理解与节制融合最高的境界。所以,孔子是千百年来人格行为的典范,在于他所作出的中庸而行,以及由此带来的中华民族行为文化里的中庸而行。其实,与孔子同时代的老子思想里虽然核心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但在行为领域里的“绝对性”,如:禁欲、绝学等,是与孔子“中庸”所不同的,所以,作为培养目标的学校与人体系来说,采取“中庸而行”,从《易经·系辞传》中汲取的智慧就是“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就是既强化学生的行为标准、文礼规范,又理解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成长困惑。在教育方式就是标准与 50 30185 50 15264 0 0 1926 0 0:00:15 0:00:07 0:00:08 2769解同行,严慈相济、宽严一体、教化同生。
再说的就是“与时偕行”,读《易经》,特别是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之中,直接说“时”与简介描述“时”几乎“无卦不有”,在《易传》中更是点出了“随时之义大矣哉!”以及“与时偕行”的判断。乾卦中的“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坤卦中的“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蒙卦中的“蒙,亨,以亨行时中也。”都是直接在用“时”,所以,行的根本标准在于“适时”,人是不可能违逆“时光”而行的。所以孔子反对“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这对今天许多抱守过去的行为模式不思进取之道的教育是极大的提醒,“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虽百世可知也”的豪迈,融于今天的教育,就是教导我们“与时偕行”。今天的“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今天的“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时”;今天的“时”还是全球一体化、万物互联的“时”;今天的“时”也是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人类智慧与情感在数字信息技术面前被不断改写的“时”;今天的“时”,更是教育思维引领社会生活思维,承载更多的文化文明责任的“时”。所以,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教育,在“时”的本位下,坚守行的特征,将会是一种不断面向未来的方法论系统。
在“中庸而行”和“与时偕行”的方法论系统中,学校的育人目标体现为“德智体群”四体,承续中华经典,开创未来气象。
我们将在接下来的20天左右的时间,和大家一起讨论如何让同学们“做道德人”、“做健康人”、“做智慧人”、“做仁中人”,从而定义一个未来人格发展的完整目标。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罗浮国附微信公众号
您就可以了解学校的一切